一般龙身为17节(又称洞),长百余尺,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,近500个直径在2尺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连成龙身,再以整幅白布画上鳞甲,罩在篾圈上。明永乐、嘉靖、万历及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寨英滚龙多次应召进京表演。近年来,寨英人在传统的工艺上大胆创新,引进电源灯光技术,赋予滚龙一种活力与灵性,更具观赏性。2002年3月,寨英镇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“滚龙艺术之乡”。2003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。寨英滚龙招式繁多,主要有“卧龙猛醒”、“祥龙出洞”、“蛟龙出海”、“游龙戏水”、“玉龙闹春”、“蟠龙戏珠”、“滚龙奔海”、“金龙腾飞”等,形象逼真。表演“玉龙闹春”时,雌雄两条黄龙在游戏中缠绵,情到深处时,两个龙头紧密地靠着,耳鬓厮磨,龙身纹丝不动,唯有龙尾在戏谑中轻轻扇动。寨英除传统喜庆节日表演滚龙外,还有一个滚龙踏青节,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,寨英人认为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,蛰伏一冬的龙必须在这一天出来活动。